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中国核电新航程:审慎中稳步前行
撰写时间:2012-11-2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科学时报》文章称,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并通过了《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与《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作出稳妥恢复正常建设、科学布局项目、提高准入门槛的部署,令焦虑已久的国内核电及相关产业稍稍松了一口气,开始着手进行调整,重新起航。
        国务院的这一决策可谓是正当其时,又恰如其分:一则及时遏止了核电产业“大跃进”的势头,二则又坚定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决心。
        近年来,中国各地掀起核电建设的高潮,在建机组数约占全球的40%。规模如此之大难免有安全之虞。日本核危机适时敲响了警钟,也给了中国核电产业一次反思的机会。国务院在将电力需求与核安全综合考量之后,最终作出了谨慎发展的决定。
        确然,核电属于战略性产业,动辄成百上千亿元的投资,经济拉动效应显著,对弥补电力缺口也意义重大,不能轻易放弃。但是,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运营时限更是长达数十年,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巨大,可能会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又不能不加节制地发展,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长期以来,核电安全如同达摩克利斯剑一般悬在人类社会的上空,而墨菲定律又警示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正是基于此考虑,国务院的决策处处体现出“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的原则,一举肃清了核电产业初现的浮躁气氛,并从产业和技术两方面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放缓了脚步,使其重新回归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首先,在产业规模方面,国务院提出要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这符合产业健康发展的规律。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方面曾走过弯路,建设速度过快,规模急剧膨胀,造成过度依赖国外技术和市场,一番井喷式的无序增长之后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可谓是前车之鉴。
        目前,中国仍是核电小国,核电只占总发电量的1.8%,远低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若因此就遍地开花,一拥而上,其投资风险、技术设备风险、原料供应风险、安全运营风险等引起的危害性将不可估量。毕竟,核电站的建设与退出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出现纰漏,其后果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因此,中国需要适度控制核电站建设的速度,逐步扩大产业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各种风险。
        其次,在产业布局方面,国务院规定“十二五”时期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这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从国际经验来看,尽管欧美国家均建设了很多内陆核电站,多年的运营也没有出现过问题,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目前不少核电站已面临着缺水的困境而难以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要建设内陆核电站,不能一味地仿照国外做法,必须充分考虑本土大型灾害的可能性、水源的充足性及对污染的容忍度。中国地震灾害多发、严重缺水及饮水依赖江河的国情显然不容乐观。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目前已开展前期工作的湖南桃花江核电站、湖北咸宁核电站和江西彭泽核电站三个内陆项目不得不搁浅。
        最后,在技术导向方面,国务院坚持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这符合核电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将推动国内核电及相关产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实现“以项目驱动型为主”向“以技术驱动型为主”的转变。
        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核电在未来有望名列前茅,但从技术实力来看,中国与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韩国等核电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中国要成为核电强国,就要掌握核电的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高设备研制、核燃料、乏燃料后处理、运行检修等技术,成为全球核电技术的引领者。
        为此,国务院提高准入标准,明确了核电发展的技术方向,促使相关企业提高研发能力。一方面,核电企业要积极打造自主品牌。多年来,中国核电企业已形成了中核、中广核、国核技三足鼎立的局面,核电技术在从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引进的基础上形成了ACP1000堆型、ACPR1000-P三代核电技术和CAP1400技术。安全标准的提升,使得三大核电企业要不断改进技术,进一步开发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
        另一方面,核电设备企业要致力于提高国产化程度。据悉,更新安全标准之后,核电设备的国产化率将从“二代加”技术的70%降低到三代技术的40%以下,这对国内核电设备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是重大的机遇。在国外公司的竞争压力下,国内企业势必要加强研发,一旦实现高端产品的突破,必将大大提高业务收入水平。
        总之,在国务院的政策引导下,中国核电将在审慎中稳步前行,通过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实到核电规划、建设、运行、退役全过程及所有的相关产业,促进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不断提升安全余量,尽可能降低核事故的发生率,从而在满足电力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预防生态灾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