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协会动态
《中国环境报》:砥砺奋进 开拓创新——写在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成立两周年之际
撰写时间:2014-6-23 文章作者:黄慧诚 鞠静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6308期05版

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会长戎明海(前排右二)、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辐射处处长田钢(前排右一)、阳江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雷军(前排右三)、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雄(前排左二)参观“核电安全与核应急”科普展。


◆本报记者黄慧诚 通讯员鞠静

2012年5月28日,广东省辐射行业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在核能与辐射技术应用大省广东,全省唯一一家从事辐射防护的社团组织——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宣告成立。

“秉承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宗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和平台的作用,为促进广东辐射行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这是国家核安全局在协会成立之际发来的贺词,更是对协会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两年来,协会栉风沐雨,铿锵前行,努力推动广东省辐射行业健康发展。一个个重要节点、一项项创新举措,见证了协会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历程。

■ 做好三个服务 ■

2013年6月20~28日,蓝天下的阳江市区与东平镇格外美丽,由协会承办的“核电安全与核应急科普宣传”正在热烈举行。

6个月后,阳江核电站1号机组将在这里装料运行。这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我国首个投入运行的新核电站,业内期待,社会关注。

生动活泼的展板、图文并茂的手册、深入浅出的解说,让当地居民对核电安全与核应急常识有了更多了解,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核安全氛围。当年底,阳江核电站1号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成为中国广核集团继大亚湾核电基地之后在广东省内第二个实现并网发电的核电基地。

11月9日,由协会组织的又一场专家与市民有关“电磁辐射”的圆桌对话,在广州市天河区柯木塱村社区会所“温和”进行。

与“核恐惧”一样,因为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信息交流,不少人对变电站、通讯基站的辐射,也是谈“辐”色变。然而,第三方的组织、专家权威的讲解、现场仪器的检测,使得原本“水火难容”的交流得以开展,打消了居民心头的疑虑和抵触情绪,推动这些基础设施有序建设。

2013年底,一封来自海外的“求助”邮件引起协会关注。中国石油测井——阿特拉斯合作服务公司给协会发来邮件,反映该公司因所处区域重新规划公司需要搬迁,放射源无处存放,请求协会帮助寻找源库。协会积极出面,多方联系,最终帮助该公司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行业服务。”两年来,协会准确定位,以社团组织的特殊身份和特殊作用,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推进广东省辐射行业健康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为政府服务,当好推进辐射工作健康发展的参谋。

广东省是废旧金属回收熔炼大省。如何防止放射性超标金属制品流入社会,威胁辐射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受省环保厅委托,协会毅然承担了全省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摸查这一全新领域工作。数月来,相关人员辗转12市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相关情况,编制技术指引,组织宣传培训,为今后落实这些企业辐射安全监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省环保厅科研经费资助下,协会开展了“广东省环境水中氚调查及电解浓集装置研制”项目,为全省氚的监测防护、核电生产对环境氚影响的评价以及相关环境管理方案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此外,积极承担全省初级辐射安全培训工作,以及全省辐射建设项目技术评估和技术审核等相关技术服务。

为社会服务,当好公众维护辐射环境权益的守护人。

除举办多场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之外,在不到两年的的时间里,协会先后制作了《电磁辐射科普知识》视频、编印了《科学认识核电》、《科学认识移动基站》、《科学认识输变电》、《核电安全与核应急》、《绿色能量 绿色电网》科普宣传系列手册,出版了《医用辐射防护》、《工业辐射防护》、《日常生活辐射防护》辐射防护丛书,深受业内人士和市民的普遍欢迎。其中,3本辐射防护丛书兼具知识性、实用性、权威性等特点,既可以作为相关行业工作者的指导教材,也可以作为普通公众的辐射防护百科辞典。

协会网站“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和协会会刊《广东辐射防护》杂志,更是成为辐射行业与广大公众交流的有效渠道和平台。协会网站访问、点击量已超百万,超过一半的内容被百度、谷歌等搜索收录。协会会刊不仅得到了行业领导、专家的认可,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并赢得省新闻出版局领导赞誉“精美、精准、精彩”。

为行业服务,当好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代言人。

协会先后出台了两批为会员服务,包括解答相关咨询、提供辐射防护技术交流平台、提供辐射防护用品信息、提供科研课题服务、提供辐射标识牌服务、提供核技术应用单位年审咨询、为核医学用房设计提供指导等。

其中,协会承担中移动东莞分公司委托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该课题申请四项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室内覆盖基站电磁辐射分析报告》则为广东移动公司申请室内覆盖基站的豁免审批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3年8月28日,广东省首届辐射安全与防护学术交流会在广州市举行。这是一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辐射行业交流盛会,来自省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相关人员共140多人参加了会议。精心的组织、专业的水准、热烈的交流、愉快的氛围,让与会行业人士有了更多“家”的感觉。

■ 引领行业自律 ■

“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强化辐射安全无小事和安全责任以我为主的观念。”

“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处理辐射纠纷和群众投诉,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合法权益。”

“做好工作人员辐射防护,落实个人剂量监测和建档。”

……

2012年6月1日,一份自律公约在广东省辐射行业企业引发热议。这是协会成立后对外发出第一份函件,从此,广大辐射企业管理与发展又多了一处来自专业性社团组织的指导和服务。

广东省是核能与辐射技术应用的大省,也是铀矿、伴生矿开采与冶炼的大省,全省核与辐射技术利用单位超过3000家,涉及158个行业;在用放射源超过全国总量的10%以上;移动通信、电网规模和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均位居国内前列;在役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一半,预计到2020年,核电发电量将达到2400万千瓦以上。

在广大企业期盼中,协会应运而生,从此,广东省核与辐射技术应用单位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短短两年间,协会会员由成立之初的170家增至目前的280家,遍及省内各行业,涉及辐射安全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行业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广大辐射防护专业人员学术业务交流的家园,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以会员单位为基础,引导企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也成为协会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担当。

2013年11月28日,为加强行业自律,保障辐射安全,协会向各会员单位发出关于开展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评估报告工作的倡议书,并为各单位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会员单位积极响应,通过检查、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自身管理和全省辐射行业环境管理工作水平。

2014年5月20日,协会又针对工业类、医疗机构类、电磁类等会员单位,分别开展了创建“广东省辐射安全与防护示范单位”、“广东省医用辐射安全放心示范单位”、“广东省绿色电磁示范单位”活动。创建活动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按照“协会提倡、自愿参与,协会考核、专家评审,公示与授牌,动态管理”的方法与程序,打造一批辐射安全与防护示范单位,提升示范单位的良好形象和影响力,增强企业品牌效应与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引领行业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提升辐射防护水平,让政府、社会和公众放心。

■ 提升服务能力 ■

2013年11月25日,为满足深圳市广大会员更贴身、更便捷服务的需要,协会在成立不到两年后即在深圳市挂牌成立了办事处。

2014年5月24日,迎来了协会建设与发展的又一个大喜日子。协会医学辐射防护专业委员会成立,为全省核医学界提供更专业、更细致的服务。

“创全国之先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潘自强高度评价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加强医院辐射防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具有成本小、效果好的特点,是真正关心群众身体健康的公益事业。”

从更贴身、更便捷到更专业、更细致的服务,这是两年来协会快速发展、日益壮大的标志,也是两年来协会强身健体、提升能力的彰显。

做好服务需要有一支得力的战斗队伍。目前,协会已组建了一支20人的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的专职工作队伍,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大专学历15人,设立了综合部、科技部、咨询部、培训部、科宣部等五个部门。组建了阵容庞大、门类齐全的协会专家库,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流专家,为各项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做好服务需要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协会依照省社会组织管理局要求,制定了一个《章程》、5项基本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重大活动报告制度、法定代表人述职制度、印章文件管理制度)以及其他有关管理办法,并建立了党支部和工会,实现了以规章制度管人管事的局面。省社会组织管理局领导曾两次亲临协会现场指导,对协会规范、高效运作给予充分肯定。

做好服务需要有必备的资质。协会被国家核安全局批准为核安全相关人员执业单位,拥有3名获得国家核安全局确认的核安全工程师;申办了《辐射安全许可证》;获得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此外,协会成立了“广东省协和辐射防护技术服务中心”,创办了“广州协和辐射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取得省级CMA计量认证资质),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仪器,可开展电磁环境类、电离辐射类、噪声类别的检测业务,为协会发展开创新领域。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成立仅两年的协会已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随着广东省核能与辐射行业不断发展,协会将茁壮成长,努力打造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优秀的社团组织,为建设美丽广东、幸福广东、和谐广东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见《中国环境报》6308期(2014年6月20日)05版“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