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协会动态
构建先进核工业体系 剑指核强国
撰写时间:2018-7-18 文章作者:王晨香 文章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



  核工业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正处在最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的先进核工业体系,实现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是核工业新时代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目前我国核工业进入了全面布局发展的关键时期,核工业全产业链及“走出去”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以“华龙一号”开工建设和CAP1400、实验快堆、高温气冷堆成功研发为标志,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后又一个拥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全面建成;“中国制造”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法合作核燃料循环项目等稳步推进……



  “只要我们核工业人继续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牢记核工业强国使命,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一定能早日实现!”在核工业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及改革开放40年之际,国防科工局副局长王毅韧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解析今日核工业成就与核强国未来远景。



  牢记强国使命 构建先进核工业体系



  战略机遇期 安全与发展并重



  记者(以下简称“记”):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核工业也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请您谈谈目前我国核工业面临的总体发展形势如何?



  王毅韧(以下简称“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治国方略,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核工业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肩负着保障国防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与以往相比,我国核工业统筹军民发展正处在最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工业发展更加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核工业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核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要求核工业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二是核工业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首次将核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核工业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的地位更加凸显,要求核工业必须坚持“四个并重”的发展理念,构建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保障国家安全。



  三是核能利用为核工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大力发展核电已成为我国2030年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核技术在农学、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与此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加快推动核电、核燃料、核技术、核设备出口。要求核工业要增强发展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是新时期对核工业安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福岛核事故后,国际社会对核安全更加关注,公众参与度明显提升。同时,随着国际反核恐怖形势日趋复杂,加强核安保,确保核材料、核设施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要求核工业必须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强核安全、核应急、核安保和公众沟通,确保核工业安全发展。



  记:刚刚过去的一年,《“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为我国核工业发展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年我国核工业都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



  王:2017年是《“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攻坚克难全面发力的一年,核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年度目标和任务,成绩喜人。



  一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实现升级换代,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F2和CF3燃料组件完成辐照考验,性能良好、符合设计要求。我国自主研发建设的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第2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顺利下线,AP1000燃料元件生产线正式投产。第四代核反应堆、模块化小型反应堆、供热堆、数字化反应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



  二是核燃料循环产业协调发展。中央核地勘单位地勘能力显著增强,年勘查作业能力达到70万米。积极推动铀矿大基地战略,新疆蒙其古尔一期铀矿冶项目建成投产,国内铀资源供应能力逐步提升。铀纯化转化一体化生产线建成,铀浓缩效能显著提升。核燃料产业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核电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华龙一号”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提前15天实现穹顶吊装。目前,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海阳核电1号机组已装料,EPR台山核电1号机组、AP1000三门核电1号机组均实现并网发电,在运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2017年核电累计发电量约为2475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94%,比2016年上升17.55%。



  四是乏燃料后处理工作全面提速。国家层面成立了乏燃料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乏燃料后处理科研专项全面实施,乏燃料“公海铁联运”体系建设加快开展。中试厂乏燃料水池获得许可投入使用,大亚湾核电站乏燃料持续外运。两个乏燃料干式贮存设施启动建设。



  五是核退役治理成效显著。中核集团八二一厂建设的我国首座低放射性有机废液热解工程顺利完成工程冷调试;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具备规模化处理能力。实施废物入库行动,飞凤山处置场开始处置废物;秦山核电基地暂存放射性废物启动外运,首批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项目完成评估,立项审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六是核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中俄核领域重大项目、中法后处理厂合作稳步推进。中巴合作建设的恰希玛核电站C4机组通过竣工验收,卡拉奇核电站K2机组实现穹顶吊装,C5机组签署商务合同。中哈(哈萨克斯坦)核燃料元件厂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与捷克、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国合作取得积极进展。设立“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为核工业“走出去”培养人才开辟了渠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核安全峰会承诺,圆满完成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在“加纳模式”基础上,启动尼日利亚微堆低浓化改造。完成伊朗阿拉克重水堆改造项目首份商业合同。



  七是全面深化改革初见成效。核工业供给侧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广核集团试点开采新疆萨瓦甫齐铀矿获国务院批准。落实简政放权和“放管服”要求,积极探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出台《核能开发科研项目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管理实施细则》《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军工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核能开发科研和核退役治理项目申报指南,多元化的科技研发体系逐步形成。按照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统一部署,核军工科研院所分类与改制初见成效。



  记:对我国核工业所取得的成绩您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王:核工业在一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工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以及核工业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我坚信,只要我们核工业人继续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牢记核工业强国使命,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一定能早日实现!



  深耕远谋 全产业链“走出去”加速



  记: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并带动了我国核工业全产链“走出去”。目前我国在核燃料、核循环、铀矿勘查等国际合作及“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绩和新进展?



  王:作为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核工业“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经贸关系,而且更是战略关系的体现。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核工业加大开放步伐,在国际合作方面深耕远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不断提升“中国制造”核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多边平台以及双边核能合作机制,广泛宣传和介绍中国核工业取得的成绩,积极展示中国核能、核科技研发水平和能力,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CAP1400以及ACP100等进行通用安全设计评审,扩大中国制造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我国企业与阿根廷、沙特、英国、捷克、罗马尼亚、土耳其、南非等国正在积极探讨开展核电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华龙一号”作为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品牌已经树立,受到国际核工业界广泛认可。



  二是扎实做好核工业“走出去”重大项目。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1~4号机组均已并网发电,运行状况良好;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卡拉奇核电站K2、K3建设进展顺利,恰希玛核电站C5已签署商务合同,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三台“华龙一号”机组。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设的核燃料元件厂已开工建设;与沙特合作开展的铀资源勘查项目进展顺利;与纳米比亚合作开发的湖山铀矿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将成为世界第二大铀矿山。我国与伊朗关于阿拉克重水堆改造项目的首份商业合同已圆满完成。微堆低浓化改造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在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项目成功实施基础上,积极推进尼日利亚等后续微堆低浓化改造。



  三是立足长远,充分发挥我国核工业完整产业链优势。培育发展潜在核能合作目标国的核工业基础设施,强化合作基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领域交流和培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目前,我们设立了“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在重点院校专门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了核工程和核技术专业,每年培养40名核领域高级别专业人才,为其核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公众核心关切 后端发展与多元化并进



  记:近年来,乏燃料后处理也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后,我国后处理有哪些新的部署?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王: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位居世界第四,在建核电机组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核能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大幅增加,要实现核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减少放射性废物,亟需开展乏燃料后处理工作。



  对此,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核燃料“闭式循环”的技术路线。多年来,国防科工局以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为总目标,围绕核燃料闭合循环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乏燃料后处理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对乏燃料安全管理的规划引领。我们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制定了“中试规模—示范规模—工业规模”的乏燃料后处理产业发展路线,同时确定乏燃料贮存、运输以及后处理近中远期规划,对我国核电站乏燃料安全管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指导产业发展。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支持乏燃料后处理科研攻关。支持开展后处理工艺、关键设备、事故分析等技术攻关;新建了乏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等一批重大设施,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研发平台,显著增强了我国后处理技术基础研发能力。三是不断提升后处理能力,2010年后处理中试厂成功完成热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后处理能力。



  后续,我们将按照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的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在掌握后处理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形成能力。一是继续对中试厂进行完善配套,充分发挥其工艺工程验证平台作用,为闭式核燃料循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推进后处理科研攻关,组织实施乏燃料后处理科研专项,为自主建设工业规模后处理厂奠定基础;三是稳步推进中法合作核燃料循环项目,加快提升后处理能力,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记:核能应用多元化正在到来。去年的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中,泳池式低温供热堆发布入选。如今,治霾、治癌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您认为核技术将在治霾、治癌等国民经济领域发挥哪些作用?



  王: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核技术是国家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重要的尖端技术之一。国防科工局作为核工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核技术综合应用,特别是小堆研发和核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方面成效显著,为我国雾霾治理、癌症治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去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的泳池式反应堆作为一项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的核能供热技术,如在北方地区推广应用于采暖供热,将大大缓解北方供暖引起的雾霾问题,是减少环境污染、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低温核供热堆、模块化小堆等均是可供选择的供热方案。同时,利用核技术治疗癌症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典范。当前,我国正在开展230MeV超导回旋加速器质子治癌技术国产化工作,必将成为我国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



  今后,我们将在核科学技术研发方面,加大医用同位素生产、放射性诊断和治疗设备、放射性检测仪表、辐照加工、无损检测等方面的技术储备。继续推动核能供热、核能海水淡化等工程技术研究。打造一批应用前景广阔、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品牌。在核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加强放射性同位素、医用质子回旋加速器、放疗设备研发及市场推广力度。加强工业用各类放射源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经营与技术服务,形成辐射加工主打产品,并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为造福我国人民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记者:王晨香)



  核强国的未来



  成绩瞩目 全产业链实现突破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是我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6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核工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请您谈一谈我国核工业创建至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王毅韧(以下简称“王”):核工业创建之初,我国核工业取得了“两弹一艇”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家才拥有的完整核工业体系,造就了一支具有高水平的核科研、设计和建造队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确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方针。核工业在继续为国防军工建设服务的同时,开辟了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战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核工业牢牢把握国家核安全形势,坚持国家战略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军民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新型核工业体系,续写了核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核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升。综合性核科技研发基地、军民两用核动力研发基地以及先进核燃料技术研发平台(两个基地一个平台)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先进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核动力研发中心正式运行,军民融合核科技研发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绵阳研究堆、聚龙一号、串列加速器、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等一大批核科技研发设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取得一批重大核科技成果,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实现升级换代,三代采铀技术实现工业规模化应用,快堆和自主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二是核燃料循环产业效能显著增强。我国已建成了较为完整、先进、自主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包括铀矿地质勘查、开采冶炼、纯化转化、铀浓缩、元件制造、乏燃料处理等各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天然铀保障、铀纯化转化、铀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等前端环节的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已经大幅提升,满足核工业发展需求。目前,我们正统筹国内未来新增需求,调整核燃料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布局优化,推动在核电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建设核燃料产业园;补齐核燃料后端短板,启动实施乏燃料后处理、离堆贮存能力建设,加快乏燃料后处理产业发展,着力提高核燃料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三是核电发展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1985年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1991年建成投运,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核电的历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去年我国核电发电量位列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位列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核电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核电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核电研发和工程应用走在世界前列。以“华龙一号”开工建设和CAP1400、实验快堆、高温气冷堆成功研发为标志,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后又一个拥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目前,从我国核电技术水平、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工程建造能力、核电安全水平等方面综合研判,我国具备了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转变的条件。



  四是核设施退役治理成效显著。核设施退役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地区铀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任务完成80%,重大安全隐患逐步消除。人口密集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效果明显。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核退役治理能力体系基本形成,飞凤山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场建成投运,形成了西北、西南、华南3点区域处置能力,同时正在核电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新的处置场建设,确保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



  五是核安全核应急核安保能力全面加强。军工核安全改造力度持续加大,核设施本质安全度进一步提高,军工核安全风险总体可控。核应急救援能力体系基本形成,8个国家级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25个救援分队及3个培训基地相继设立。320人的中国核应急救援队正在抓紧建设,新版国家核应急预案颁布实施,《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向全球发布,国家核应急法制、预案、指挥、技术、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安保示范中心建成投运,重点核基地实物保护系统不断完善,首次核安保突发事件应对实战演练和模拟演练成功举行,我国核安保能力不断提升,确保有效应对核恐怖事件。



  六是国际核事务话语权不断增强。习近平主席连续两届成功出席核安全峰会,首次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型的核工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与核能发达国家及新兴核能国家双边合作不断加强,核电、核燃料、核装备、核环保、核技术应用等核工业全产业链“走出去”步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建造走出国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多边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主动参与核领域国际规则制定。积极参与伊核、朝核等热点国际核事务治理,成功完成加纳微堆低浓化项目,我国负责任核大国形象进一步彰显。



  对标世界 迈向核强国



  记:从核工业大国到核工业强国,您觉得我们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王:按照《“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为建成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我国由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迈进。对标世界核强国,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先进的核科技研发体系。充分发挥我国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优势,更加注重核科技创新,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提升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搞好技术储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重点打造一批战略地位突出、创新力量雄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重点实验室,完善核工业创新平台体系,为解决制约核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保障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燃料循环产业体系。实施铀矿大基地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铀矿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同时加大海外铀资源贸易和铀资源开发力度,提升我国天然铀保障能力。优化核燃料产业布局,按照市场化、多元化的原则,在核电相对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布局建设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燃料产业园,提高核燃料集中度。补齐乏燃料后处理短板,加快乏燃料后处理厂建设,构建“公海铁联运”乏燃料运输体系,提高核燃料产业整体质量效益。完善放射性废物治理体系,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置厂建设;实施“废物入库”行动,实现已处理的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的目标。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彰显我负责任核大国形象。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核工业全产业链优势,加强顶层设计,有效整合国内资源,推动核电、核技术应用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出口。深化核领域国际多双边合作与交流,加快推动与俄、美、法、英等核能发达国家的全面合作,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领域交流和培训。积极参与伊核、朝核等重点国际核事务治理,主动参与核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做好核领域相关国际公约履约工作,严格履行核安全、核应急、核安保和防核扩散等国际义务,在核领域国际合作中赢得国际社会尊重和信任。



  四是建立完善的核领域法律法规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动核工业基础性法律——《原子能法》尽快出台,同时积极推动《核损害赔偿法》以及《核安保条例》《乏燃料管理条例》《军工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制修订工作,完善核出口管制、核进口管理相关管理法规体系,为建成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实现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转变提供法治保障。



  记:作为核工业主管部门,您对核工业发展前景有怎样的期待?



  王:发展核能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核电作为低碳基荷能源,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十三五”核电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截至2018年5月底,我国商用核电机组达到39台,总装机容量3790万千瓦,在建机组17台,装机容量1990万千瓦。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核能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国防科工局作为核工业主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大政方针,加快核工业核心能力建设,加大核反应堆研发力度,不断完善核安全与核应急体系,提升核安保整体水平,保障铀资源和核燃料供应,加强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做到铀资源有保障、核废物有去处、核安全有保证、核应急有手段、核安保有能力,确保核电安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