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解码海牙核安全峰会
撰写时间:2014-4-1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随着中国外交的转型升级,中国也开始积极地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理念。比如,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用“普罗米修斯与火种”的比喻来提醒各国注意到使用核能的两面性;用“短板效应”强调各国在应对核安全问题时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2014年3月24日至25日,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此次峰会不仅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席大型国际安全会议,也是习近平主席任上首次访欧,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的中国核安全观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认同。
        此外,中美领导人在此次峰会上进行的今年首次会晤、“七国集团”首脑关于乌克兰局势的磋商、日本表态归还核材料等,都是这些天来国际舆论对本次峰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凝聚预防核扩散的共识
        据荷兰驻华大使馆公布的信息,全球53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58位领导人,以及数千名代表和记者参加了“2014核安全峰会”。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赵可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核安全峰会就是一个安保类的国际峰会,目的很明确指向核材料的安全,主要针对防止恐怖主义势力窃取核材料从而危害国际安全的问题”。
        赵可金认为,核安全峰会的象征意义或许大于现实意义,其主要作用还在于尽可能为各国凝聚预防核扩散的共识。毕竟从其成立之初,它就带着奥巴马执政初期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普遍适用的核安全机制,虽然前两次峰会所通过的会议文件约束力有限,但毕竟给核大国如美国和俄罗斯、相关国际组织如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提供了一个专业性沟通对话平台。
        与前两次峰会一样,3月25日,海牙峰会在闭幕之际也顺利通过了《海牙公报》。公报指出,与会领导人在减少高浓缩铀核材料数量、增强放射性材料安全保障措施、增进国际信息交流和合作等三方面达成了共识。
        公报内容还涉及全球核安全体系、国际原子能机构作用、核安全与核能安全、打击非法贩运、国际合作等10余个领域,共提出6项非约束力承诺或鼓励措施。
会议成果仍然以“公报”这一约束力较弱的形式呈现,但相关内容确实体现了海牙峰会对此前国际舆论的相关期待作出的积极回应。
        华盛顿-首尔-海牙
        海牙核安全峰会是核安全峰会的第三次会议。
        核安全峰会的历史,要追溯到2009年4月5日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在布拉格的一次演讲:“美国政府将致力于建立一个‘无核世界 ’。”奥巴马承诺将由美国主办一个核安全峰会。2009年10月9日,奥巴马甚至因为提出“无核世界”获得了具有鼓励性质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当时各国舆论热议的焦点。
        2010年4月12日至13日,首届全球核安全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如约举行。40多个国家和欧盟、联合国等有关国际组织参加核安全峰会,世界主要核国家领导人几乎悉数到场,此次峰会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成果。
        乌克兰、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已相继承诺消除境内剩余的所有高浓缩铀,美俄两大有核国家也签署了一项将武器级钚转化为民用核反应堆所需燃料的新协议。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大会通过了《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工作计划》。公报称,各国对维护各自控制的所有核材料及核设施的有效安全以及对防止非国家行为者获取并恶意使用此类材料所需的信息或技术负有根本责任。
        在此次峰会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加强核安全五点主张”,并指出中国正积极考虑同有关国家合作,在华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
        2009年5月25日,朝鲜宣布成功实施核试验;2010年2月16日,伊朗宣布完成新一代离心机试验;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外海发生9.0级地震,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首届核安全峰会后的国际社会接连不断遭遇核安全方面的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第二次核安全峰会于2012年3月26日至27日在韩国首尔举行。
        除了参与国数量比首次峰会有所增加以及国际刑警组织首度参与,首尔峰会的议题也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指向,即“加强核材料与核设施安全保护”。这也是峰会首次将核能的安全同核设施与核材料联系在一起加以探讨。
        第二次峰会结束后,韩国相关负责人曾透露说:发布公报后,全球范围内有望销毁能制造数千枚核武器的民用高浓缩铀。
        截至目前,该峰会在建立精确锁定核材料信息的国际标准,以及安保行动的详细规定方面进展不大。
        全球核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是人类使用核电以来的惨痛经历,如何确保核电站的安全以及妥善处置核废料,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问题学者左希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目前,国际上控制核扩散的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核恐怖主义的挑战形势严峻,与此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能力和作用依然有限。”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从1993年至2011年间,全球有超过2100起涉及核及其他放射性材料遗失、盗窃和非法获取事件,平均每年达120余起。核材料走私日益增多,这些材料一旦流入黑市,极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报道,按照国际裂变材料委员会估计,全世界至少有200万公斤武器级核材料,其中多来自退役的核弹和核燃料发电站。这些核材料可以制造至少10万枚核武器。恐怖分子仅仅只需25公斤高浓缩铀或8公斤钚就可以制作临时核弹。
        早在1993年,基地组织高级助手就命令其一名间谍设法在苏丹购买高浓缩铀。1998年,基地组织高级助手马姆杜.马穆德.萨利姆在德国被捕,被指控试图获取高浓缩铀。2001年10月,保护俄罗斯核武器的部队官员报告,恐怖组织两次在俄罗斯核武器储存地进行探查。
        防范核恐怖主义仍然是此次海牙核安全峰会的主题之一。在2005年4月13日,由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中,界定了三种核恐怖行为。具体说来,恐怖分子一般有三种途径来实施核恐怖活动:引爆放射性炸弹,又称“脏弹”;袭击核设施;甚至直接用核武器发动袭击,这一点是当前国际最为担忧也是最可怕的一种情况。
        除了极端恐怖主义,首尔核峰会后的全球核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持续发酵;美俄削减战略核弹头进程总体拖沓,核军备竞赛在新型核武器、战术核武器和核武器运载工具等领域加剧,等等。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曾公开指出,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得到的一个明显教训就是,目前国际上紧急应对核事故的安全框架已过时,需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核安全相关条约的执行力、核安全状况的抽查机制和透明度,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问题。
        中国版核安全观
        继前两届峰会中国领导人不断向国际社会宣示自身核安全主张后,此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受荷兰首相吕特的邀请第一个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
        具体而言,中国核安全观包括: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
        国内学者普遍评论,中国核安全观的“四个并重”具有非常强的建设性和前瞻性,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版安全观的提出是中国外交的又一新亮点,即主动地进行“议程设置”。以往西方国家非常善于创造“概念”,如“人道主义干涉”等,其拥有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权,因此这些“概念”在实践上往往不可避免地为其所用。
        随着中国外交的转型升级,中国也开始积极地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理念。比如,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用“普罗米修斯与火种”的比喻来提醒各国注意到使用核能的两面性;用“短板效应”强调各国在应对核安全问题时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中国此次提出的核安全观,是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出发所提出的具有普惠性的概念,亦是中国外交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中国做到了“一克不丢,一件不少”
        中国作为有核国家,历来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保证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核材料一直实施严格的管控,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1984年,国家核安全局成立;1987年,中国颁布了《核材料管制条例》,并制订了实施细则,发布了《核电厂安全保卫规定》。
        新时期以来,中国在2011年成立了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中国还主动提议与美国合作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目前示范中心已经计划落户北京房山,它是中美两国政府迄今为止在核领域直接投资的最大合作项目,预计于2015年竣工。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总工程师柴国旱此前撰文说,“截至2012年9月,我国共有15台运行核电机组、26台在建核电机组,分别位于浙江、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福建、广西、海南。国家核安全局在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等各阶段对核设施实施独立的核安全监管。到2012年,我国大陆地区已经投入运行的15台核电机组安全业绩良好,迄今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和事故,也未发生过对人员或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事件”。
       而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原秘书长张国斌曾公开表示,中国发展核事业多年来,重要核材料切实做到了“一克不丢,一件不少”。
       “中国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提高我们自主的核能技术,推动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促进伊朗核问题的早日解决,为国际打击核恐怖主义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左希迎说。
        “习奥会”是亮点
        核峰会召开前,各种关于八国集团“驱逐”俄罗斯、日本可能归还核材料的消息充斥国际媒体的版面。
        在海牙会晤的七国领导人同意事实上将俄罗斯从八国集团除名,并拒绝参加原定在俄罗斯索契召开的下一次G8会议,而在6月份在布鲁塞尔举行G7会议。
        对于七国集团的强硬态度,俄罗斯则表现出了冷静与淡定,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峰会上针锋相对地表示,“如果西方伙伴国认为,这一峰会形式已经失去效用,那就这样。至少俄罗斯不会死守住这一形式不放。”
        美国和日本则在峰会召开之际,发表联合声明称:日本将把数百公斤敏感核材料储备移交给美国,由后者处理这些核材料并降低核材料纯度。所有高纯度浓缩铀和分离出的钚将从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的快中子反应堆临界实验装置中移除。另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没有放过这次峰会的演讲机会,再次推销其“积极和平主义”,并将其核反恐措施视作对“积极和平主义”的实践。
        在峰会外交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成为理所当然的焦点。除了双方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朝鲜半岛问题等传统问题上的交流,双方在核安全问题上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
        “如果说此次核安全峰会上只有一个亮点的话,那么一定是习奥会”。赵可金说。
        此次峰会正值乌克兰局势变幻,各方都在积极寻求国际社会与国际舆论上的支持,中国的态度和立场显得十分关键。
        还有外媒认为,中国在推动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上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因此,此次中国提出的“核安全观”及中美双方在核问题上的可能共识,都将对上述问题产生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