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

核安全文化
我国核安全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撰写时间:2022-6-8 文章作者:刘建成 文章来源: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刘建成: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长期从事核安全设备制造质量保证工作。目前主要承担公司核电焊工考试监考工作。

核安全文化这一概念诞生于对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深刻反思和总结。1986 年 4 月 26 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 31 人当场死亡,上万人遭受过量放射影响。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善后工作,事故的长期影响难以估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 1986 年出版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议会议总结报告》(INSAG-1)中首次提出了核安全文化这个术语。1988 年,IAEA 出版的《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INSAG-3)中对核安全文化作了进一步阐述,并将其强调为核安全基本的管理原则。1991 年,为使核安全文化这一理念更好发挥作用,IAEA 出版专门报告《核安全文化》(INSAG-4),论述了核安全文化的定义、特征和本质,阐述了核安全文化对决策者、管理者和个人三个层次的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定性的“指标”,用以衡量所达到的不同层次的核安全文化水平。“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而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核安全文化培育的好坏必然会对核安全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1 我国核安全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核安全活动单位对核安全文化的认识水平差异较大,对如何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分歧,造成一些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表面化、边缘化和形式化,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安全水平的提高。某些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近几年发生的核安全设备制造质量事件就是我国核安全文化水平不太高的集中体现。

1.1进度和成本压力

业主在核电项目建设中,对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建设周期大幅压缩(与国外同类项目相比缩短 1 年以上),制造周期(原材料和设备)越来越短;同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合同价格越来越低!这虽然可以使业主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但将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的压力(特别是后两者)过重地传递给了制造商。

1.2企业管理体制不顺

好些核安全设备制造企业并非专门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它们同时还生产制造非核的常规产品。在从事核电产品制造活动中,没有专门设立相对独立的核电事业部或分公司,管理、技术和生产部门同时从事核与非核相关活动, 非核常规活动(特别是生产部门)的既定思维和习惯严重影响需要独立建设的核安全文化理念和行为。某些企业领导分工不明确,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职能交叉重叠,部门之间接口关系不清晰,核安全设备质量责任不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对自己的质量和安全责任不清楚,不能自觉、主动地履行岗位职责和质量安全责任;质量监督人员责权利不统一,常常受制于进度压力,不能做出正确决策;责任制度不健全,发生违章现象时,不能依法依规处理,问责不够,处罚不严,导致质量事件重发、频发,甚至出现恶意隐瞒和造假行为。

1.3设备国产化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发展阶段给核电行业留下了多国标准(技术的、管理的)以及继承关系不明的同一标准的不同时期版本。不同业主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业主不同的项目要求也不同,某些项目的要求(特别是技术要求)涉及多个技术标准体系, 甚至不能自恰和兼容。制造商需要编制和运行多个项目质保大纲,并需要分析和掌握多个技术标准体系,给制造质量和工期的保证以及成本控制带来较大的压力。

我国企业一般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管理思路,注重学习专业技术而刻意忽略了管理技术的学习,使得在西方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工作,在我国不时作为一种摆设。一些核设备活动单位由于核安全意识欠缺、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或过程控制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导致设备重大不符合项或重大质量问题发生,已经影响到设备国产化的进程和核电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

1.4大纲文件建设的不良趋势

近年来,某些核安全设备制造企业质量保证大纲文件数量越来越多,大纲及程序的篇幅越来越大,大纲从原来的 2 万~ 3 万字变成了 10 万字,程序从 20 多个变成了 60 多个(最多时达 80 多个),程序的篇幅从原来一般 8 ~ 15 页左右变成了20 ~ 30 页左右(最长的达 60 多页)。正是由于大纲文件过于庞杂,脱离运行实际, 导致一方面执行部门选择性地执行大纲,大纲执行率较低,给核安全设备制造埋下了质量隐患;另一方面,由于大纲运行效率的水平较低,导致制造过程中问题反反复复,压缩了产品真正的制造时间。

1.5质量保证责任落实不到位

一些企业管理部门审查活动由质量保证部门进行,编制审查报告后由分管领导审核、企业主要负责人(最高管理者)批准即可,管理部门审查流于形式。质量保证部门领导和公司分管领导没有深入监察活动,往往只是挂个名、带个队。监察

(特别是内部监察)很少发现问题,即便发现问题,也刻意回避,害怕整改和跟踪起来困难。某些重要岗位人员(包括部门领导)在相应岗位业务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所欠缺,核安全文化素养不高,没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工作。没有较好和充分地发挥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作用,只是为了应付核安全监管当局的要求。在全员培训方面,往往只进行核安全文化基本知识加个别案例培训,而忽视了质量保证大纲文件、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2 四个凡事

1999 年,学习借鉴中广核核安全文化建设经验,东方锅炉开展了“四个凡事” 的核安全文化墙面宣传。“四个凡事”指: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2005 年,东方锅炉广泛开展“四个凡事”宣贯活动,并将其纳入核质保大纲。“四个凡事”集中体现出了核质保工作的原则。按照核安全法规,对“四个凡事”阐述如下:

凡事有章可循,指凡影响核电产品质量的活动,都必须制定适用于该活动的书面规定。书面规定的详略程度视完成工作的人员的经验和训练水平而定。书面规定必须能向相应的合格人员提供行使其职能所必需的资料。

凡事有人负责,指必须建立明文规定的组织机构,并明确规定组织内部的职责、权限等级及内外联络渠道。实现质量保证的人员既包括执行人员也包括验证人员,并非单方面的责任范围 。

凡事有人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操作者负责实现其工作质量目标,应检查上道工序加工结果,并在操作完成后确认操作结果,同时操作者的领导应抽查和监控操作活动。另一方面指独立验证活动只能由合格质保、检查和试验人员实施。

凡事有据可查,指必须提供足够的记录,形成活动的证据并明确物项状态。同时在确定每一项记录内容时,必须进行必要性评价,避免过于繁琐。记录应在活动时填写,特殊情况下可先记在工作日志中,不得“凭记忆”补录记录。

对“四个凡事”原则的评价:“凡事有章可循”解决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问题,但没有解决有法必依、有规必循的问题。组织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保大纲文件、工艺文件和操作规程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文件的执行率不高、执行效果不佳。当进度压力过大、程序和工艺规定又比较繁琐时,操作人员往往会私自简化流程,不按文件规定执行;情况严重时,为了掩盖真相,相关人员甚至会擅自修改文件和记录,也就是造假。所以,在核质保工作原则中只提“凡事有章可循”是远远不够的,须增加“凡事有章必循”和“凡事不走捷径”两项原则,以解决有法必依、有规必循的问题,提高质保大纲文件、工艺文件和操作规程等的执行率,改善其执行效果。

凡事有章必循,指凡影响核电产品质量的活动,不论是决策者、管理者还是操作者,也不论其经验和训练水平如何,都必须执行适用于该活动的所有书面规定, 包括质保大纲文件、工艺文件和操作规程等。

凡事不走捷径,指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在从事影响核电产品质量的所有活

动中,谨慎细心,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严禁私自简化流程,严禁违规修改文件, 严禁擅自处置记录等。

完善和改进后的核质保工作原则为: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章必循,凡事不走捷径;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即“六个凡事”原则。

3 培育正确有效的核安全文化

3.1正确处理质量、进度和成本的关系

在核电项目建设中,业主应合理统筹对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控制要求,并不是越严(甚至苛刻)越好。质量要求合理,制造周期适当延长,合同价格适当提高, 表面看起来可能使业主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但给了制造商比较合理的进度和成本控制空间,往往会比较良好和顺利地满足质量要求。理顺了整个核电产业链的利益关系,质量责任的传递关系也就理顺了,“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才有了经济基础。

3.2理顺企业管理体制

非专门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应专门设立相对独立的核电事业部或分公司,专业从事核相关活动,杜绝非核常规活动既定思维和习惯,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安全文化理念和行为。企业领导分工明确,组织机构设置合理,职能没有交叉重叠,部门之间接口关系清晰,核安全设备质量责任落实到位;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对自己的质量和安全责任清楚,自觉、主动地履行岗位职责和质量安全责任;质量监督人员责权利统一,随时顶住进度和经费压力,做出正确决策;责任制度健全,发生违章现象时,能依法依规处理,严肃问责,严格处罚,避免质量事件重发、频发,坚决杜绝恶意隐瞒和造假行为。

3.3逐步解决设备国产化中存在的问题

统一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各设计院应通力合作,选择安全、可靠、相对成熟的堆型,并共同承担设计任务,以开拓标准化的中国核电技术路线。至于技术标准,优先选择与美国 ASME 合作,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出我国材料牌号,以增加ASME 标准许可的材料牌号。同时与美国相关组织一道,对 ASME 标准进行简化和优化,使其为中美联合的国际标准。业主应提出标准的项目管理和技术要求,不同项目的技术要求可以有所不同,但管理要求应统一;避免项目要求(特别是技术要求)涉及多个技术标准体系,实在需要,也必须做到自恰和兼容。

注重学习国外专业技术的同时,学习其管理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工作的效率, 改善质量保证工作的效果。强化核安全意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过程控制, 避免设备重大不符合项或重大质量问题的发生,顺利推进核电设备国产化。

3.4建设层次分明的大纲文件

所有的质量保证文件都是在回答 4W1H:What(干什么),When(何时干), Where(在哪里干),Who(谁来干),How(怎么干)。所以,高效优质的质保大纲文件必须在这几者中进行合理的选择,各有所侧重。质保大纲文件分为以下 3 层:

(1)核质保大纲:只要回答两个 W 即可:即 What(干什么)、Who(谁来干);

(2)核质保程序及部门内部工作程序:只需要回答两个 W 和一个 H 即可:即 What(干什么)、Who(谁来干)、How(怎么干);(3)技术性文件:需要回答全部四个 W 和一个 H:What(干什么),When(何时干),Where(在哪里干),Who(谁来干), How(怎么干)。3 个层次的大纲文件密切相关,上一层次制约着下一层次,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进行扩展、细化和补充。

3 个层次的大纲文件协同一致,全面正确地指导一切与质量有关的过程和活动。

3.5进一步落实质量保证责任

管理部门审查活动由质量保证部门筹划,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最高管理者)亲自执行,确定并消除企业管理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并进行自我评定。质量保证部门领导和公司分管领导作为监察员或主监察员深入参与监察活动,绝不能只是挂个名、带个队。改善监察(特别是内部监察)执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纠正问题。重要岗位人员(包括部门领导)必须具备相应岗位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较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工作。充分发挥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作用,不能只是作为应付核安全监管当局的门面和幌子。在全员培训方面,不仅进行核安全文化基本知识加个别案例培训,更要重视质量保证大纲文件、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一切行动按程序”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一切疑问要报告”就是质疑的工作态度;“一切报告要回应”就是相互交流的工作方式;“一切创意要验证”就是保守的工作习惯。

4 新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一次干好

以人的品质保工作质量,以工作质量保产品质量,以产品质量保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促人的品质提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品质既是基础和起点,又是目的和终点。这就是新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必须依据质量管理的普遍原理并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建立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保证组织各项活动在健康状态下有效运转,实现从“符合性检查、监督”向“一次干好、好上加好”质量文化观的战略转变。

“一次干好”,是东方锅炉质量观。首先是干好,这代表我们应该达到的质量水平。第一是要符合合同、标准、规范等的要求和规定;第二是要在符合要求和规定的前提下花费最少的成本实现;第三是要在前两项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效率实现。其次是一次干好,这里的“一次”所要强调的是做任何工作前都要依据准确的信息资料,完整、正确、清晰地了解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这些要求和规定,切实做到不走捷径、一丝不苟地完成与工作有关的每一个行为,从而第一次就正确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最后是通过“一次干好”实现向顾客作出的“十个保证”和“五个及时”的郑重承诺。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说到底,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是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建设,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主要是质量方面的建设,它们与组织(企业)的产品一样,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质量水平的高低,都属于质量工程建设的范畴。一句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这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战略方针!